“淄博烧烤”对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的启示 -凯发注册平台

说天下  >>  正文
“淄博烧烤”对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的启示
说天下
2023年05月24日

火热的“淄博烧烤”

近期,山东淄博——一座老牌工业城市因“烧烤”火爆出圈,变身成“网红城市”。三月伊始,“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坐高铁去淄博撸串”等热门话题频上媒体热搜,淄博为此开通了烧烤专列。4月初,淄博烧烤得到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进淄赶烤”热潮风靡全国。五一期间,淄博这座工业城市更是成为“新晋顶流”,旅客到达量达到了24万人次,整个淄博“熙来攘往”“摩肩接踵”“烧烤一串难求”,酒店满房率全国第一,旅游业消费额环比4月增长73%。有网友调侃,淄博这么热闹还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国时期。

烧烤“淄”味缘何“出圈”

众所周知,烧烤几乎是每座城市的“标配”,为何“淄博烧烤”能成为现象级ip?背后的底层逻辑又是为何呢?从事件直接起因看,它是山东大学学生对淄博的反哺。2022年6月,疫情隔离期间山东大学近1.2万名学生被转运至淄博,当地政府与民众悉心呵护,为学生提供餐饮和后勤服务,隔离期最后一餐更是盘下全临淄的烧烤摊为学生饯行。学子们深受感动,离别时约定“待春暖花开时,赴淄反哺”。今年三月学子们携亲朋好友纷纷赴约,体悟有情、有义、有爱、有光的淄博味道。3月5日,“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登上抖音同城榜第一。

从传播角度看,互联网流量的加持和裂变也是力促淄博“烧烤经济”强势“出圈”关键因素之一。“酒香也怕巷子深”,淄博烧烤爆火是大流量释放出大能量的“样本”。淄博抓住了新媒体时代传播的网红定律,重视短视频的流量密码,实现从大v到草根的全覆盖,开展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多元主体协同传播。2023年3月,在第一波大学生流量排头兵的推介下,各种花式打卡引发集体模仿效应;4月8日,“打假”博主“super b太”点赞淄博烧烤“真诚信”;新华社、央视、山东广播电视台等官媒纷纷跟进,各级融媒体矩阵发挥较强传播作用。此外,淄博市还借助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实现精准有效的内容传播。从民间到官方的多元主体协同助力,成功塑造了“淄博烧烤”高流量的关注度、正向的舆论场和良好的媒介形象。

然而,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要理解淄博烧烤的网红更应读懂其中的人民“味”。“人间烟火气,熏得游人醉,最抚凡人心”,淄博能火的深层原因在于它迎合了百姓对优化自身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期待。后疫情时代,全国经济复苏向“暖”,活力释放,民众对城市烟火气极其向往。因烧烤而出圈的“淄博”恰巧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典型,“练地摊、撸个串”成为百姓需求集中释放的缩影,“大众符号消费”热情持续高涨。此时,淄博政府迅速反应,乘势而上创新服务,打出一套套“组合拳”,在成立烧烤协会、设立烧烤名店“金炉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市场运营,保障社会治安、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开通高铁“烧烤专列”、城市“烧烤公交”,制作“烧烤地图”、组织“烧烤攻略”,当地文旅局长亲自服务八方来客,举全城之力打造“淄博烧烤”美食品牌,这一系列行动均获得来淄游客的广泛好评。淄博凭借有力的政府管控、有为的城市管理、有度的市场调节、有效的社会协同、有益的民众参与,打造出一张政通人和、重商守信、社会安定、文明友善的名片,将淄博塑造成了一个新型的城市文化符号空间,将淄博变成了一个社会成员寻求集体主义精神慰藉的消费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淄赶烤”重在“进淄”。

烧烤拷问城市管理痛点问题

长期以来,地摊经济被认为是一种“非正规”业态,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淄博政府允许摆地摊这一“硬核”举措,在火热出圈的同时也回应了当前中国城市管理的诸多痛点问题。

一是回应了如何平衡城市管理与拉动消费的难题。以往,人们对烧烤业态的固有印象是“占道经营,油烟漫溢,污渍遍地,喧闹嘈杂”,这些正是城市管理的痛点。当前,大多城市的体制管理普遍趋于统一化、标准化,“一刀切”“禁止摆摊”是惯用伎俩,但这尚未打破地摊经济的隐形壁垒,也无法达到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目标。而淄博这座有温度的城市,强调在满足大众基本的需求之上,城市管理同消费的生活性、层次差异性和文化性相结合。通过成立烧烤专班、严控食品质量、建立集中疏导点、保证原料供应、指导业主按照“进店、进场、进院”的要求规范经营等一系列“微治理”,默默地为地摊经济保驾护航,为城市管理与拉动消费之间平衡提供了新思路。

二是回应了如何实现政府从管理到服务转变难题。在火热出圈后,淄博市政府抓住契机,利用外部压力,迅速摆脱了传统管制型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与社会成员身份互换,以社会成员的合法期待作为施政目标。在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时,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无微不至地契合民意。可以说,淄博市政府的行动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范本样本。

三是回应了城市该如何树立发展目标、传递城市形象的难题。之前,中国城市要想出名往往由经济指标、文化指标或资源与区位指标决定。因此,城市发展目标的设定要大都聚焦在这些传统指标上。对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而言,它们很难在经济、文化、资源与区位上占据优势,难以构建自身独特的城市形象被大众熟知。淄博通过激活了地摊经济,利用生活消费开拓了一处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空间,并借助自媒体的传播迎来了一场跨越空间的“群体狂欢”,打开了一个工业城市向消费城市的转型窗口。可以说,淄博的探索为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定位提供了另一个思路,也为全域旅游城市的创建提供了新思路。

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的转型思考

后疫情时代,全国上下都抢先机、拼经济、促旅游、暖消费,各地都想勇立潮头、出新出彩,但效果差强人意。淄博通过“一串烧烤带火一座城”,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经验。

首先,城市经营中要以人为本,让城市更有温度。淄博的火热在于它能够将网络的流量关注变现成现实生活中的“留量”,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进淄消费。其背后在于淄博的城市管理者能做到以人为本,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在自媒体时代,城市的任何一点不足都容易被媒介所放大,从而被公众所遗弃。淄博允许有序设摊,丰富商业供给,从交通、住宿、治安等方面全位入手满足游客需求,这些无不传递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作用下,它善待公众、善待顾客、善待环境,诚信经营,这些都会大大增加游客对城市的好感,让游客来的轻松、自在。所以说,有烟火的人气,有温度的服务才会让游客愿来,乐来,最终形成消费认同。

其次,城市管理要学会多元主体协同发力。过去的城市管理有较强的二元论思维,即由政府或者市场来塑造城市秩序。在对待地摊经济这类非正规经济上,要么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秩序,要么是政府管制,难以在市民便利、经济活力和文明有序三者指标上实现平衡。淄博的消费盛宴彰显出妥善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与民众需求间的关系重要性。它通过增强多元主体的责任感,完美的塑造了政府积极引导、企业积极响应、市民积极维护的城市管理良性局面。因此,后疫情时代城市管理的升级,当务之急是要抛弃过去简单的二元论思维,用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来指导城市管理。例如,在对待“非正规经济”的态度上,不是简单用“正规”业态的去管理“非正式经济”,而是用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创设新型治理框架体系,通过协商共治方法打通各种“堵点”,以契合百姓所需。

总之,在数字时代,流量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有流量才会有关注。但“留量”更重要,只有留住人,留住人心才能让城市更有活力,才能撬动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未来。

(袁小平,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吕佳琪,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吕佳珊】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