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由“书房”到“书吧” -凯发注册平台

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 由“书房”到“书吧”
杨应森
2015年12月24日

(深圳人读书活动系列三)

深圳人“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
那么,深圳人“在哪里读书?”
我和几位朋友曾经聊起过这个话题。

(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书吧”已成为深圳独特的文化地标。  何龙 摄)
一般说来,“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行为,早些年的“读者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家”是深圳人“在哪里读书?”的首选。
在许多深圳人的家里,都有“书房”、“书角”,宣示“我读书、我快乐”的深圳人“躲进小楼成一统”、自得其乐。
一位朋友对我分析说,既然是为了“职场竞争”,深圳人的读书或多或少就带有点“保密”的味道,他不会把自己的“规划”、“目标”公示于人;既然有了“规划”、“目标”,深圳人的读书就讲求“快”,他没空去陪你闲聊。
但是,朋友们都发现,现在越来越多深圳人开始走出自家的“书房”、“书角”,去拓展新的读书空间、开辟新的读书领地。
深圳媒体人王绍培跟朋友一起在“后院茶馆”喝茶、聊书,渐渐形成了“聊书”的朋友圈,最后吸引了数百名“书友”、成立了“后院读书会”;软件工程师汪洋从“读书”中走出了人生的迷茫、找到了相互交流真情实感的“书友”,担任了拥有5万多名会员的“深圳读书会”专职秘书长;年轻的妈妈李迪从讲故事、哄女儿睡觉开始,和朋友们一起建立了目前已有2万会员的“三叶草故事家族”。

(图为市民在书城阅读情景。  韩墨 摄)
走出了自家“书房”、“书角”的深圳人,已经开始由读书的“自得其乐”转向“共享其乐”。目前,深圳已经有了100多个民间的阅读组织。
在书友之间传递阅览的“图书漂流”、在书友之间交换阅览的“图书交换”、让家庭藏书流动起来的“晒书大会”等民间阅读活动,更是大受深圳人欢迎。
朋友们认为,深圳人读书由“自读”到“共享”的变化,释放出来的意义“就是人们不仅需要读书,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由“自读”到“共享”的变化,让书商和实体书店、图书馆找到了竞争的切入点,也看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希望。
深圳书城和深圳图书馆,开始把举办“读书”报告会、座谈会、推荐会、交流会作为留住读者、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张岩说,尽管借书、查阅资料仍然是读者来图书馆的主要目的,但越来越多的读者来图书馆“是为了参加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读者与名家的分享、读者与读者的交流等读书体验活动”。
深圳书城的人士说,“以前书城只管卖书、眼里盯着的是顾客,现在,顾客在我们眼里是读者,我们不只向顾客卖书,更注重向读者荐书、评书,和读者一起读书,同时围绕‘读书’、向读者提供综合服务”。

(图为市民们在图书城购书的热情十分高涨。  韩墨 摄)
于是,有别于“只卖书”传统书店,集读书、品书、卖书和休闲、聚会、交流等阅读服务于一体,又各具特色的“书吧”出现在深圳。
“图书+音乐”的“旧天堂书吧”、“图书+红酒”的“尚书吧”、“图书+电影”的“小津概念书房”、“图书+宠物”的“猫屎大书”、“图书+琴棋书画”的“菩提书房”,还有通宵服务的“24小时书吧”、服务小读者的“喜阅馆”、自助服务的“微微书吧”……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深圳市阅读联合会会长尹昌龙认为,只“卖书”的传统书店正在从“书吧”新业态的转型升级中表现出活力。
尹昌龙说,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提出了“大书城+小书吧”的经营战略。目前已有6家依托深圳书城、以“简单生活、自在阅读”为主题的社区“简·阅书吧”开业。
“简·阅书吧”里有图书、有音乐、有咖啡,定期举办各种说书、评书、品书、荐书等活动,并且为有文学梦、创作梦的创作者、创业者提供“圆梦”平台。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提出,把“书吧”延伸到深圳人的家门口,未来5年,将在深圳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家社区“书吧”,并把“书吧”开到学校、企业、医院;深圳最大的民营书店“友谊书城”计划,未来3年内,将在深圳新开30家“书吧”。

(图为深圳24小时书吧一角。  齐洁爽 摄)
据2015年的“深圳阅读指数研究报告”,目前深圳的“书吧”已经达到154个。
朋友们觉得,走出“书房”、走进“书吧”,由“自得其乐”到“共享其乐”,“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的深圳人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快乐度”。
关于作者:  杨应森,中国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