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福满中秋,一路前行 -凯发注册平台

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 福满中秋,一路前行
陈新光
2021年09月22日

中秋是中华传统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五谷丰收的希冀,对家人团圆的渴盼,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神州大地共赏一轮明月,共寄团圆之思。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秋节背后的民族文化情感依然质朴而深沉。又到一年中秋节,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期盼着家庭美满、国运昌隆。

中秋文化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在遥远的古代,经历了春耕夏耘的先人们,终于迎来五谷丰收,举家团圆,灯火可亲,这是劬勤背后的亲情凝结,寄托了古人对国家强盛、现世安稳的绵长祝福。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里,总有一轮明月朗照其上。

从秦砖汉瓦到唐风宋韵,一轮明月盛满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无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是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脍炙人口诗句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每一次吟诵都会激荡起中国儿女的家国情怀。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如今中秋文化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全球华人独特的精神密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秋节背后的民族文化情感依然质朴而深沉,如今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中国与希腊虽然历史文化各异,却同样钟爱月亮。中希两国对于月亮的崇拜,分别衍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对于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月亮在希腊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塞勒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她头顶光环,乘坐月车在夜空中飞驰,并与其兄弟轮流驾车从天空中经过,如此便形成了昼夜交替。月亮还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古希腊人相信,月圆意味着事物蓬勃发展,月缺则会阻碍事物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就用数不胜数的古诗词、谚语、歌谣等来表达对中秋月圆的情感。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在唐代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月亮在希腊神话、传统与信仰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希两国对于月亮的崇拜,分别衍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对于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希腊将阳历8月满月的那天定为“满月节”,在炎炎夏日里举行盛大狂欢,载歌载舞,共同赏月。在穿越了几千年风霜,目睹了无数个月圆月缺、共同赏月传统的东西方文化,如今均被保留下来并拥有了新的文化记忆与基因,不同文明互鉴互赏的魅力正是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揽清风明月,团圆过中秋

中秋正值暑热渐褪、天气转凉,月朗风清,物候同时也是一种提醒:既要团团圆圆欢聚,更要清清爽爽过节。诚如古人所言,“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中秋佳节的意蕴在“清”。每年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要集中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守有关纪律规矩和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加大作风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这既是一种善意提醒和警示,也是还中秋佳节一份纯粹,就是要让“清”成为一种文化,成为培育绿水青山政治生态的文化资源。

花好月圆人团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对于中国人而言,团圆是中秋节日的核心内涵。中秋佳节,也是文化的纽带,激发人们对团圆、和睦的情感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团圆不仅是面对面的相聚相守,也是同一轮明月下的“天涯共此时”。由于坚守岗位、工作需要、忙于事业等多种原因,许多人都无法在节日与亲朋好友团聚,但不论相隔多么遥远,一声问候、一句祝福,总能穿越万水千山,传递思念与牵挂。诚如人们所言,“只要心连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团圆”。让我们揽清风明月入怀,在团聚中共叙亲情,在团圆中感受幸福,福满中秋、一路前行,共同举杯祝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兼职教授陈新光

2021年9月22日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