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三朝贤相 社稷功臣 -凯发注册平台

章林  >>  正文
【中国故事】三朝贤相 社稷功臣
章林
2024年08月17日

韩琦(公元1008—1075年),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著名将领。韩琦辅佐三朝,拥立二帝,运筹帷幄,勤政爱民,一生功勋卓著。《宋史》记载他“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之‘富韩’”。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弱冠中举 直言敢谏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韩琦出生于世宦之家。自幼父母早丧,在兄长们的呵护下长大成人。他性格沉稳、善于观察、聪慧过人、胸怀大志。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韩琦凭借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脱颖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虚岁年方二十,史称其“弱冠举进士”,从此走上了仕宦之途。他历任通判、推官、右司谏、安抚使等职,庆历新政时期在朝任枢密副使。

尽管仕途顺利,但韩琦对朝政并不满意。当时,在外有辽、夏威胁的紧急情势下,当朝权贵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因此,他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有些甚至是激烈的批评。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韩琦自请外任地方,然而未能成行,于八月留拜右司谏。在担任谏官的三年间,他敢于犯颜直谏,多次举荐贤良,“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是其谏言的主要内容,前前后后共上奏七十多次。他的谏言多被朝廷采纳,尤其以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

当时,西夏元昊侵占边境诸州建立西夏国,西北地区很可能再起事端,外加河东地震频发,民生多艰,承平日久的大宋王朝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副宰相)韩亿、石中立四人,位居高位却玩忽职守、劣迹斑斑,引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百姓怨声载道。一向直言敢谏的韩琦见状义愤填膺,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疏,指责四人平庸无能,痛陈大宋八十多年的太平根基决不能任由平庸的臣子肆意毁坏。仁宗看后深受触动,一天之内,将当朝权力最大的四位重臣同时免职,朝野震惊,韩琦也因“片纸落去四宰执”而名扬京师。

不仅如此,韩琦还上奏弹劾庄惠皇后的弟弟杨景宗。仗着自己皇亲的身份,杨景宗横行霸道、不顾礼仪,还在宫殿内醉酒喧哗。韩琦奏请皇帝惩处,以维护国家礼法。最后,杨景宗被下放到兖州(今山东兖州)做兵马总管。

除了弹劾权贵,韩琦还勇于揭露官场腐败现象。他严厉抨击了当时“货赂公行、假托皇亲”的社会现象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的腐败作风,提出了减省冗费、裁撤虚职的建议。当时,朝廷常常因战争开支过大而财政困难。韩琦建议降低军费开支,提高税收征收效率,采取措施缓解财政压力。尽管这些措施会触及一些贵族的利益,但韩琦从国家社稷安危出发,积极提出凯发注册平台的解决方案。见此情形,名相王曾称赞他:“如今上奏之人言辞不激烈,有许多担心和顾虑,对皇帝政德又有什么用呢?像你一样上奏,可以说是切中时弊而又不迂腐啊!”王曾从不轻易夸奖人,对韩琦却十分赞许,韩琦也因此大受鼓舞。此后,他因政绩突出被任命为知制诰,直接为皇帝拟写昭告。

戍边卫国 恪尽职守

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正月,李元昊带领西夏大兵进犯北宋边境,北宋军队与西夏骑兵交战于三川口,宋军大败,与夏相邻的陕西形势吃紧。仁宗闻讯,急忙任命韩琦为陕西安抚使,东上阁门使符惟忠为陕西安抚副使,前往西北前线。军情紧急,韩琦不敢怠慢,即刻启程,与符惟忠弃轿乘马,一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到达前线后立即投入战备工作。他们白天马不停蹄巡视防御工事,夜晚召开军事会议分析战局。经过考察,韩琦令当地将帅限期修浚城池,又仿效河北前线防御辽国军队的做法,在陕西普遍建立烽烟报警系统。这样一来,烽烟一起,宋军立刻就能进入防御状态。

同年九月,李元昊亲率大军攻打韩琦所在的镇戎军城。韩琦毫不畏惧,不顾自身安危,率领大军出击西夏军事要地——白豹城,并在撤军途中埋伏,成功伏击西夏追兵,取得白豹城大捷。得知白豹城失守,李元昊急忙宣布撤军。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韩琦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当时在陕西驻守的军队大部分自禁军宿卫而来,不耐劳苦,韩琦奏请增添兵力,又修筑工事,以作为萧关、呜沙道路的屏障。

此时,李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向宋索要边境土地,贪得无厌,宰相晏殊等人力主求和,一味妥协退让。韩琦上疏陈述这样做的害处,提出了七条建议——清政本、念边计、擢材贤、备河北、固河东、收民心、营洛邑,接着又陈八事,作为“救弊之术”,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抑侥幸、进有能之吏、退不才之官、去冗食之人、谨入官之路。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的这些改革措施,特别是整顿吏治的主张,切中时弊。仁宗对此十分赞赏并全部采纳。于是韩琦宣抚陕西,招兵买马,讨伐平定了盗匪张海、郭邈山。随后,他又全面修筑鄜延地区的城防工事,等到敌人将所侵占的土地全部归还后,才同意议和。

当时,韩琦与范仲淹同任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携手戍边,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著名军事统帅,西夏人惧怕他们,边境的民众颂扬他们。由于两人守边时间最长,人心归服,致使韩、范所管辖的边境很少遭到敌人侵犯,即使偶有进犯也常使西夏之敌丢盔弃甲、大败而归,边关局势安定祥和。边民无不爱戴韩琦,连敌人也对他敬畏有加:“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韩丞相在此,无得过有须索。”边关塞上还流传着一首歌颂韩琦、范仲淹戍守边疆、抵御外敌英勇事迹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此时的韩琦,年甫三十,天下人尊称他为“韩公”。韩琦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多年后,韩琦做宰相时,他对西夏相关事宜的处置,仍令西夏使臣震悚、叹服,称其是一位真正的贤相。

勤政爱民 大度容人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韩琦心怀仁爱、爱民如子,所到之处百姓安居乐业。

早在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韩琦赴西北戍边之前,四川遭遇严重的旱灾,仁宗任命其为安抚使,前往四川救灾赈灾。四川各地有储备粮仓,然而没有皇帝诏命,任何人不得开仓取粮。韩琦到达后,看到流离失所的百姓,不等仁宗诏命,立即命人开仓放粮,把官府常平仓内的粮食全部发放给当地百姓,并且在各地施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此时恰逢仁宗的次子出生,全国各地都进献宝物,以庆祝皇子诞生。而韩琦却拒绝进献宝物,他认为四川本是灾区,此时哪能再向民间索取?之后,韩琦又裁撤官员、缩减开支、减免税收、严惩贪官,使得一百九十多万灾民得以平安度过大旱之年,四川百姓感激涕零。

韩琦虽然功勋显赫、地位尊崇,却毫不骄纵,为人谦逊大度、贤良方正。宋仁宗时期,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遭到了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被贬出京城。尽管韩琦在政治上与范仲淹意见不合,但他仍然认为范仲淹正直、有才干,上书极力为范仲淹辩护,指出范仲淹的改革举措是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的利益着想。

韩琦任北都的行政长官时,他的亲戚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乡间农民从一座荒废的坟墓里得到的。玉盏内外光洁无瑕、巧夺天工,堪称无价之宝。韩琦非常喜欢这只玉盏,并用百两黄金答谢了献宝之人。有一次,韩琦设宴招待下属官吏。在宴席上,他拿出玉盏供大家赏玩,并打算用这只玉盏斟酒。没想到,一个小吏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惊愕不已。小吏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然而韩琦并没有动怒,反而笑着对在座的宾客说:“无妨无妨,再好的东西也有破损的时候。”又回过头对那个小吏说:“你只是不小心,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他的宽容大度让在场的客人都叹服不已。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二月,朝廷改授韩琦为永兴军节度使,被他推辞。后韩琦又屡次上表请求致仕,均未获得皇帝批准。直至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五月,他被再度授为永兴军节度使,但因病重,已不能就职。同年六月,韩琦病逝于相州官邸,终年六十八岁。相州百姓闻讯无不落泪。讣告送至京城,宋神宗失声痛哭,悲痛难忍,辍朝三日,并下诏允许韩琦配享英宗庙庭,特赠尚书令,赐其谥号“忠献”,随后又为其筑墓,并亲撰墓碑。

《韩魏公集》评价韩琦,“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他腹有诗书、胸怀大志,在地方,礼贤远佞、勤政爱民,百姓安乐富足;守边疆,身先士卒、屡建奇功,边境安宁稳定。他为人豁达、能文能武,虽战功赫赫却不矜功自夸,无愧为三朝贤相、社稷功臣。

(本文原载于《前线》杂志2024年第8期。作者简介:杨树粉,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章林,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