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落实“两法” 护航青春 总台《守护明天》第五季创新宣传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 -凯发注册平台

王永利  >>  正文
王永利:落实“两法” 护航青春 总台《守护明天》第五季创新宣传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
王永利
2021年11月15日

2021年,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制定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在持续完善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11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未成年人法治系列节目《守护明天》第五季在社会与法频道重磅推出,创新用生动实例宣传对这两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的亮点,护航青春。

《守护明天》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节目,旨在关注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传播法治的力量。节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经制作播出四季,始终聚焦社会关切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热点话题,连续获得优秀节目奖成为现象级节目。本季节目在良好品牌节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媒体责任,促进法治观念进步,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

一、彰显媒体责任,让“两法”深入人心,提升未成年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节目生动宣传“两法”亮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这“六大保护”中,家庭保护仍然处于首位,其中明确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的十项监护职责,如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关注其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等,同时也规定了十一项禁止行为,如放任、教唆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吸烟(含电子烟)、饮酒、赌博、流浪乞讨或者欺凌他人;违法处分或侵吞未成年人的财产等。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自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以及为未成年人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预防犯罪教育负有直接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

《守护明天》第五季,在“两法”通过后便开始策划酝酿,本季内容紧扣“两法”核心内容,选取校园欺凌、网络保护、入职查询、强制报告、社会治理、罪错分级等十个典型案例普法释法,介绍党和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探索。来自全国十个地市的案件讲述人和办案检察官,以及国内十二位专家参与节目录制,分享办案经历,传递法治声音和社会正能量。

十个案例的题目分别是:欺凌同学的代价、隔空的“美丽”陷阱、摔伤孩子谁之过、黑培训班里的噩梦、“消失”的亲生父母、迷失在“义气”中的孩子们、宾馆里的侵害、被刺痛的青春、问题少年的回归路、打架的“乖孩子”。

节目深刻反映了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持续完善,中国未成年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普遍得到提升。

二、讲好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故事,营造法治中国良好的舆论氛围

节目用实例对这两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的施行进行案例诠释。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的故事,小事件反映出重大意义和人文情怀。

校园欺凌是未成年人之痛,也是社会之痛。 节目讲述了2019年6月,西安某职业学校发生了一起性质极为恶劣的校园欺凌案件,几名女生多次在宿舍殴打同学,并拍摄裸照及不雅视频发到自建的群里。办案民警在调查取证之后,曾用“难以想象”和 “令人发指”来形容这起案件。按照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两章。对校园欺凌、性侵未成年人等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细化的条文、明确的罚则也让这部法律更有可操作性。这个事件中的校园欺凌者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处。“这次修订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大修,未保法终于长出了‘牙齿’,在解决可操作性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将初步担负起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小宪法’的使命。”

又如节目展现网络犯罪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例,杭州一女童利用父母的手机号,在某短视频软件注册登录,并发布了一些记录自己生活爱好的视频。但她没有想到,这些视频被别有用心的男子徐某看到,将她锁定为自己的犯罪目标。徐某利用软件的私信功能和这个还在上小学的女孩取得了联系,一步步骗取她的信任,拿到了孩子的裸照,甚至还安排女孩和自己线下见面,想进一步实施犯罪行为。关键时刻警方接到报案,小女孩转危为安。案发后,办案人员发现徐某在此之前已经利用相同的手段,多次在网上骗取未成年女童的裸照,徐某因此受到了法律严惩。刑事案件结案后,为了保护更多孩子的网络安全,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向涉案的某互联网公司提起了公益诉讼。本期节目聚焦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话题,探讨网络平台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

又如,生而不养,遗弃自己的孩子逃避抚育责任,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恶。而本期节目就聚焦这样一个降生即遭遇遗弃的女婴。这个女孩半岁前,在医院由医护人员照料长大,半岁后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安排下,进入当地福利院生活。转眼到了即将入学的年纪,由于没有身份信息,孩子入学很可能遇到问题。福利院向来院走访的检察官及时反映情况,警方介入调查,再次开始查找孩子亲生父母的下落。最终小女孩的父母被找到,而当年遗弃女婴的前因后果也由此一一浮出水面。节目从遗弃罪的定罪量刑为切入点,聚焦遗弃子女问题,从撤销监护权,到新修订的未保法明确民政部门对未成年人临时监护和长期监护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真实的故事,全方位反映了中国不断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未成年人的权益、预防犯罪,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举措。

三、专家权威,逻辑严谨,匠心制作精良,打造未成年人保护节目精品力作

《守护明天》第五季播出的十期节目邀请到了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法学会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共同探讨,多维度剖析案件,提出完善相关制度的思路、举措,形成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合力。第五季的案例和讨论环节都很紧凑,逻辑严谨。这两部法律的修订和实施,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设、法治落实提供重要支撑。第五季节目的匠心精良制作,是媒体人与未检人碰撞交融、并肩战斗的成果。一次次的选题论证、一次次的全国选拔、一次次的选题打磨、一次次的排练推敲,都倾注了节目创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和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法律讲堂》栏目,五年的默契配合,孕育了五季的《守护明天》,也使《守护明天》成长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坚实舆论堡垒。选择案例时,一是要避免‘炒冷饭’,二是要具有普遍性,能挖掘出案例背后的问题。在选取的过程中,除了新鲜性和代表性的前提,更要有指导性,一个好的案件,不光要有社会价值,还要有传播价值。匠心精良的制作使之成为普法节目精品力作。全国不少中小学还开展写读后感活动,将使全社会认识到,学生自律是必要、家庭保护是基础,网络保护是重点,司法保障是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未成年人保护才能落在实处。

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事关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守护明天》作为一档普法节目,已成长为深受公众信任和喜爱的品牌电视节目,真实记录了检察机关在涉及未成年人诉讼、犯罪预防等工作中的担当与情怀,也见证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传播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创新举措,向公众传递法治的力量,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王永利)

【责任编辑:许聃】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高级编辑。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