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一生约有三年时间是在厕所里度过,每天生活都离不开厕所。厕所是“天大的小事”,它是生活的基本配置,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与标志,更是生态循环系统的重要一环,厕所文明已成为当今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东西方迥异的“如厕”文化
回顾人类发展史,东西方关于“如厕”的文化和技术发展脉络有明显分野。西方文明,自古便重视技术的改进,水冲清洁方式加上坐便器的改进,构成西方厕所的基本演化逻辑,冲水马桶便是其代表性成果。早在1775年,苏格兰数学家和钟表匠亚历山大·卡明思成功掀起了一场公共卫生的革命。历山大·卡明思发明的抽水马桶成功预防了霍乱等多种致死疾病,挽救了亿万人的生命。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在大规模施用化肥后,土地与人类、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天然连接断裂,城市居民的粪便成了城市的巨大负担,不得不建设越来越庞大的污水处理厂,斥巨资将原本宝贵的有机质从相对洁净的杂排水中分离出去。然而,当年的这项创新,对于全世界超过40%的人来说,却依然是过于昂贵且不可行的凯发注册平台的解决方案,无法普及。
东方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西方截然不同,在处理粪便问题上也有着独特经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与“物尽其用”等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先辈们从西周时就开始探索粪便与土地肥力的关系,战国时已经掌握粪便积肥技术,汉代便有“美粪良田”的说法。直至上世纪中叶,粪肥依旧是中国农民耕种的法宝。上世纪初,被称为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的富兰克林·h·金在游历中国、日本和朝鲜后,出版《四千年农夫》,探讨了美国不到百年时间就穷尽地力,而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肥沃依旧,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方农民善用人类粪便进行施肥。他认为,这种做法还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百年后的今天,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污水处理的成本不堪重负,农村土壤日渐贫瘠,这都是我们要面对与思考的问题。有更多的中外学者以及部分实践者,在反思今人对待粪便的态度,正在重新建构和探讨“美粪”与“良田”的关系问题。
用干净厕所“拯救世界”
过去200年里,抽水马桶发明所引起的卫生设施革命为挽救生命和改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全球只有三分之一的地区用上了马桶。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日本委员会统计,如今全世界有24亿人没有干净卫生的厕所。在非洲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很多人在没有围墙,不干净的简易厕所排泄,9亿人主要在野外排泄。2013年7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在首个“世界厕所日”当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五岁以下幼儿每分钟就有一人因腹泻失去生命,最大的原因是卫生条件恶劣,这比艾滋病和疟疾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高,同时直排污物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简言之,我们必须对厕所进行改革。”为什么将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呢?这是有“厕所先生”之称的新加坡华人沈锐华早在16年前的11月19日成立了世界厕所组织并热心推动厕所普及,为“世界厕所日”是定奠定了基础。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类在大规模施用化肥后,土地与人类、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天然连接断裂,城市居民的粪便成了城市的巨大负担。厕所作为衡量旅游服务的重要标尺,某些时候更被视为国家“维持声誉和增加投资信心”的关键。面对21世纪一系列城市问题——环境恶化、人口激增、资源匮乏,“厕所革命”势在必行。数年前,比尔·盖茨发起“彻底改造厕所行动”计划,投入650万美元进行厕所革命,征集了很多安全、高效、廉价的排泄物处理系统设计方案,要求廉价、可持续、绿色环保,比如成本要求等同于每人每天1美分,还要粪便无害化、无污染物排放,并实现物质再利用。自联合国设定“世界厕所日”后,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许多组织提供凯发注册平台的技术支持,使在野外排泄的人减少了两亿。
中国“厕所革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厕所革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出发点正在于补齐现代生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文明的短板,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统筹谋划、分类实施。“厕所革命”也意味着,我们要把单一功能的公厕多功能化,完善服务网络、提供专业运维,让公共厕所成为现代生活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旅游业中的厕所革命是重中之重。现如今,我国每年境内外游客总量超过43亿人次,年游客如厕总人次超过330亿次。但厕所问题依然是旅游业中的薄弱环节。据统计,自2015年实施厕所革命以来,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累计安排资金10.4亿元,各地安排的配套资金超过200亿元,三年共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8万座,超过5.7万座的计划目标。预计到2020年,全国计划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其中新建4.7万座以上,改扩建1.7万座以上,基本满足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厕所曾经难登大雅之堂,“唯厕是臭”根深蒂固,但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和经济水平提升,干净卫生的家庭厕所已十分普及。有人形象的比喻现代生活中的厕所空间是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网络空间外的“第五空间”。公共厕所应被视作一个系统、一个平台,一个根据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文化需求而搭建的社区枢纽或服务中心,给不同利益相关人都带来便利和美好的体验。但在我国某些人口密集区、旅游景区的公共厕所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特别是不少农村地区的厕所“脏乱差”现象严重,极易给人造成不好的体验。“厕所革命”要体现变革性,解决厕所问题和垃圾分类两件民生大事可以统筹起来看,要深化“厕所革命”,通过科技创新,发挥市场的推动力,实现公厕服务均等化和垃圾分类体系同覆盖,打造覆盖城乡社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系统服务网络,让百姓成为厕所治理和改进的主体,推动实现“三系合一”,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