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凯发注册平台

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陈新光
2018年01月10日

“农,天下之大业也。”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4次聚焦“三农”,可见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直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立足于决胜全面小康,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乡村振兴是一次战略上的转型和升级,它比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经济、社会转型,还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复兴,是一次农业的全面转型、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民的全面进步。

此次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未来乡村描绘了一幅新蓝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实现上述蓝图,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条道路明确了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路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内涵。应当深刻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质量兴农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实现乡村善治才能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走出的成功道路,必须坚定走好。我们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就能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提高“质”的需求转变。

当前,深化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优化经营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二是优化区域结构。立足比较优势,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是优化产业结构。要促进融合发展,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四是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要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五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总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