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语言规划 -凯发注册平台

孙宜学  >>  正文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语言规划
孙宜学
2024年10月09日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最为重要的承载者、阐释者和建构者。世界是一座语言的巴别塔。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典型的“一”与“多”的关系,客观上需要国内外“七嘴八舌”“喋喋不休”,以形成千军万马之势,合力一体并进,协同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和效果,就需要对讲中国故事的不同语言环境进行细致调研分析,基于中国多民族语言共生规划经验和理念,在适应国外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以中国语言规划的智慧,从语言传承发展视角,帮助所在国语言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并在过程中融入中国故事,合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语言互通推进全球治理。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需要打造国际一流的交流平台,需要建设各种平台加强话语体系, 需要提供好各类文化公共产品:传统的、当代的、未来的;工作的、生活的、爱情的;吃的、喝的、乐的;“一带一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梦的……要向世界讲清楚这些丰富多彩、横跨古今的中国故事,首先要基于中文的世界规划,做好世界语言的规划,充分了解对象国的语言状况与语言生态,语言特点与语言类型,进而更精准地从故事的选择、讲述的方式到效果评估一体化设计,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和效能。

语言规划是为了保证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和宣传推广,由政府或社会机构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人为管理与策划。语言规划可以改变和改善现有语言的区域性、国家性和国际性,推动语言政策的制订、修订甚至否定。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媒介是语言,要面对千差万别的语言生态,有些语言生态可能有利于或不利于中文或中国故事的生存。只有基于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对中国故事目的国的语言体系、语言结构、语言状况、语言生态、语言习惯、语言类型等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分析,寻找到中文和所在国语言、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比分析确定要讲什么中国故事、怎么讲、讲多少等等,有的放矢,“斤斤计较”,基于政治互信与经贸交流,结合目的国的语言政策,尤其是中文教育政策,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以推广中文教育为切口,以中文教育影响当地的语言政策和语言环境,推动当地的语言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更有利于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推广,减轻中国故事世界化的人为阻力,这本身就属于语言规划的范畴。

借力以中文教育为核心的目的语国家或地区的语言规划,不但可以节约中文教育资源和讲中国故事的人力资源,而且真正能实现中国故事以小讲大,以小见大。更重要的是,因为规划先行,等于先进行了讲中国故事的预演,对讲中国故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提前预设好解决和应对之策,避免了盲目、失措,避免了遇到突发情况有理说不出等卡嗓子窘境,从而能前瞻性地一体规划中国故事的内容、过程,确保故事的效果。另外,当基于国别的有规划的中国故事传播体系越来越丰富时,就可以从全球视野,局部调整国别规划体系,整体规划中国故事的世界传播体系,形成世界全域性的中国故事传播体系,有了这个基础,就可建构中国特色的中国话语体系,使中国能更主动从容地通过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建构更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同时也通过这个过程,推动合作国提升语言规划意识和能力,借鉴中国故事世界化的经验与做法,形成基于世界语言规划的本国故事和本国世界形象的建构模式。

基于语言规划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海外华侨华人既是中国故事的听众,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在对海外听众的语言环境进行规划调研时,要针对性地区分出华侨华人的特殊性,而在华侨华人群体中,还要将来自大陆的华侨华人与来自港澳台的华侨华人进行区分,因为虽然同为华侨华人,但不同的中文和中华文化环境对大陆和港澳台籍贯的海外华侨华人听中国故事的能力和习惯有很大影响,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性地选择中国故事讲给他们听,再由他们讲给其他外国族群听。这就需要把中文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语言生态进行协同考察,了解当地中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生活状况,区别性规划针对华侨华人的中国故事讲述内容和方法。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