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我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残疾人”——全国自强模范林冰印象 -凯发注册平台

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我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残疾人”——全国自强模范林冰印象
杨应森
2019年07月08日

“全国自强模范”林冰在毕业仪式上发言。(资料)

6月初,汕头的老朋友林沛忠先生多次来电,高兴地告诉我一件大喜事:“我妹妹评上了‘全国自强模范’啦。”我因出差在外,只能在电话中深表祝贺。

日前,我应邀来到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天港村,走近新乡朝熹“公祖厅”,“公祖厅”内外人山人海,喜气洋洋,就像过年一般热闹,老叔、老婶、阿哥、阿妹,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赶来瞧瞧这位村里的“女贤人”。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赶来向林冰(右一)祝贺。摄影:杨应森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活泼、爱笑、健谈的汕头鮀浦女孩。

她叫林冰,汕头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

“我是一个脑瘫患者,先天性双下肢残疾。”林冰开门见山的自我介绍,让我暗自惊讶,真没想到这个90后女孩如此直率。

我发现,林冰走路时,步履不稳。熟悉林冰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走不到一公里,林冰就需要休息;她的平衡力很差,稍有轻微晃动,就没法站稳。坐公交、地铁,她必须带着晕车药和防呕吐的塑料袋,台风也曾将她刮倒在街头。

“不过,我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残疾人。”林冰笑着告诉我,话语中带着几分自豪,“我从来没坐过一天轮椅,而且还会骑自行车。”

林冰(中)和爸妈的合影。摄影:杨应森

“每周7天,每天10余个小时的学习,是林冰生活的常态。每天晚上,自习室里的最后一盏灯,通常都是由林冰熄灭的。”林冰的同学告诉我,学校组织的外出活动,就连学校军训,打靶、操练,都能看到这个残疾女孩的身影。

林冰的指导老师说,学校一般会挑选二、三年级的学生进入课题研究。但林冰一进校,就向老师发出请求,成为年纪最小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看不懂英文文献,她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标注,“五六年时间,林冰一天也没歇气。”

2016年初,林冰作为第一作者的首篇sci论文,在《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发表。她对我回忆说,“第一次投稿被拒后,但是我并没有气馁,又针对杂志提出的问题,进行数据补充和完善,再度投稿,终于获得了成功。”

林冰(左二)和同学合影。(资料)

2017年5月,林冰独自前往以色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她告诉我,这是她第一次出国,既要克服时差,又要克服语言障碍,用英文作海报展示。“出国前几天,我都在练习报告演讲和优化海报设计。没想到,我能在49个参会报告中获得‘最佳海报奖’。”

几个月后,林冰又在全国表面分析科学与应用技术学术会议上,面对国内外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口头汇报,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迄今,林冰已发表了4篇论文、参加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获得了第十届材料扩散国际会议“杰出海报奖”,广东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先后2次带队参加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项目;连续两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林冰在京西宾馆留影。(资料)

林冰自己是残疾人,却也是助残志愿者。在汕头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经常有她参加照顾盲童、关爱自闭症儿童和脑瘫儿童的活动。

2018年12月23日,国际马拉松在汕头举行,林冰作为志愿者,为选手服务、喝彩。她告诉我,虽然自己不能参加马拉松,但从马拉松感受到那种“飞跃”的感觉,“这种‘飞跃’就是只要自己努力,残疾人的人生将同样精彩。”

林冰做到了,她的生活的确很精彩。大学期间,她将国家助学金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学,自己却申请了学校勤工助学的课程助教、宿舍值班等岗位;她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音乐会、晚会、读书会、篮球赛、讲座报告等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从本科到研究生,连续六年综合测评,林冰都是前三名。她曾获得广东省“优秀团员”称号、入选“2017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作为“全国自强模范”,林冰参加了5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她兴奋地告诉我,“习主席和我握了手!”

林冰(前排右二)出席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电视画面。(资料)

眼下,刚从汕头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林冰,已经被西湖大学录取为2019级的博士生。她对我说,她还需要继续加油,以新的成绩为“2025中国智造”助力。

面对林冰,我也不把这个90后的鮀浦女孩看作一个残疾人,而是一个不负青春、一个励志前行的人,这就是我的林冰印象。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