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守护明天》彰显媒体责任,促进法治观念进步,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 -凯发注册平台

王永利  >>  正文
总台《守护明天》彰显媒体责任,促进法治观念进步,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
王永利
2021年04月07日

近日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而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强化未成年人法治保护,创造良好未成年保护法制环境,也提到日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系列节目《守护明天》第四季正逢其时,本季共10期,内容涉及监护侵害、性侵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等问题。《守护明天》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节目,旨在关注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传播法治的力量。节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经制作播出四季,始终聚焦社会关切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热点话题。本季节目播出以来,社会反响热烈,也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成绩。

一、聚焦当下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热点痛点难点,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但是,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为何不时发生欺凌与暴力?本该对孩子嘘寒问暖的父母,为何狠心对孩子施虐?本该对孩子充满善意的陌生人,为何不断伸出黑手?守护孩子健康成长,我们面临着怎样的难点,有哪些新思路?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是国家层面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守护明天》第四季,聚焦社会关注的未成年人保护热点话题,介绍党和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探索。

如《持续欺凌之后》这集节目,在某学校教室里发生的一个小小摩擦,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的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晓丹找各种各样的机会欺负小洁,有时候是拿圆规的尖戳小洁,有时候是把缝衣针倒立插在木凳子上,被欺凌的女孩默默忍受,但她一次次的忍让,换来的是不断升级的暴力。晓丹又一次拿起了拖鞋使劲地打她的腿和身上,甚至用拖鞋抽她的耳光。如此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和老师和家长为何毫不知情?原来小洁忍气吞声没有告诉家长和老师,甚至选择自杀。怎样建立预防机制,避免校园欺凌问题的出现与恶化?经过调查,检察机关认为这起校园欺凌案件是一个警示,为此专门成立调研小组,深入到涉案学校及当地各中小学,寻找学校在防范校园欺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当地政法委推动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校园欺凌专项整治行动。节目中的小洁得到救治,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检查机关帮助她转学完成了中学学业,如今的她在一所职业学校学习幼师,变得开朗多乐观。检察机关以晓丹构成寻衅滋事罪向法院提起公诉,已经构成刑法规定的寻衅滋事罪。鉴于晓丹是未成年人且自愿认罪,已经赔偿被害人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最后法院判处晓丹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两年。

又如《守护明天—妈妈 不要打我》讲述了发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监护侵害案例。在寒冷的冬日,一个身上带伤的7岁女童被人发现躲在废弃的窖井里,将孩子打成轻伤二级的竟是她的亲生母亲。如果不是邻居报警,如果不是江苏无锡未检的线上平台也同时接到了报案线索,这个孩子的噩梦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这期节目通过办理案件的未检检察官现场讲述案例,权威少年司法专家解析案例的方式,详细分析了悲剧的成因,并对不负责任的父母提出了警示。节目通过案例聚焦了最高检联同八部委共同下发的《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向公众普及了强制报告制度的内容。强制报告制度规定,发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必须强制向公安机关报告。这一制度的出台,将第一时间发现、保护受到侵害的孩子。

除了备受公众关注的监护侵害问题,孩子的网络安全同样是热点话题。11月23日播出的第二期节目《守护明天—“大灰狼”盯上“小网红”》关注了未成年人的“线上安全”问题。这期节目讲述了一个13岁女孩因为“网红梦”而受到网络侵害。初一女生肖蓉蓉(化名)很喜欢在视频网站上分享自己的小视频,并憧憬着自己能成为网红,没想到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不但被诱惑进行裸聊还被一个成年男子性侵。这个案件是近年来利用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犯罪的典型案例。节目中专家们探讨了针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诱因及打击预防策略,实现对孩子们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保护。

二、通过案件的引申,回应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

每一个典型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现象,谈一个案子是为了解决背后的问题,从而推动法治的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要从哪里开始?就是要从鸡毛蒜皮、凤毛麟角的这些小事上去及早预防,这才是一个好的教育。保护未成年人仅仅是司法检察机关参与还远远不够,家庭、社会、学校都要参与,这也是节目向观众传递的观念。《迷失的女孩》这一集:“一个只有13岁的女孩经常跟着比自己大的孩子出入酒吧、ktv,甚至宾馆,认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和辍学青年,于是旷课、醉酒、夜不归宿渐渐成了家常便饭,最终女孩受到了一次次的侵害……” “这么小的女孩为什么经常出入娱乐场所?为什么一次次夜不归宿?这场悲剧究竟是如何酿成的呢?”主持人张越引导嘉宾对案件背后的原因展开讨论。“这是一起因为娱乐场所违法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而引发犯罪的案件。”这也是检察机关通过法律监督推动行业整治的一个典型案例。全国各地出台措施在娱乐场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随着检查和督察的深入开展,基本杜绝了类似事件的发生。“可别小看这些案子,可以说是凝聚了国内权威的少年司法专家的心血。” 又如在另外一期节目中,法律嘉宾吕倩讲述的是一个未成年人监护缺失的案件。母亲王慧为与男朋友约会,把3个未成年的孩子丢在家里,仅留下一块面包,三天三夜不闻不问。最大的孩子7岁,最小的只有1岁半。“我对王慧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漠。”王慧得知自己可能要坐牢时,她第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安置问题,而是能不能给自己从轻处罚。“我从事未检工作13年,这种案件是头一次见到。”吕倩竹说。法院以遗弃罪判处王慧有期徒刑四年,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社区共同决定把3个孩子送到儿童福利院。后检察机关向民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撤销王慧对3个孩子的监护权,现已判决。“判处一个人有罪不难,难就难在我们如何避免类似的案件再次发生。”吕倩竹说。

《守护明天》第四季同时关注新出现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如本年度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临时困境儿童”的保护问题。疫情期间,一些家长在配合医学隔离时,他们的孩子部分陷入了监护缺失、无人照看的困境。《守护明天—守护疫情中的孩子》探讨了如何有效保障这些未成年人的权益,检察官和权威专家现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凯发注册平台的解决方案。

三、专家权威,逻辑严谨,环节紧凑,制作精良,社会反响热烈。

《守护明天》第四季播出的十期节目,邀请到了来自全国检察战线的优秀未检检察官们、国内最权威的少年司法、犯罪心理、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也亲临现场,解读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政策规定,共同为保护孩子出力献策。第四季的案例和讨论环节都很紧凑,逻辑严谨。近几年,司法机关尤其是检察系统作了大量的努力,出台了很多可操作的文件规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这两部法律的修改,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设、法治落实将提供重要支撑。往年的案件选取都是“人带案”,也就是先选择适合出镜的检察官,再选择讲述的案件。今年是“案带人”,从全国各地的未检案件中筛选出150件,然后再精挑细选出11个,最后才是选择适合主讲的检察官。这让案件的选取更加有张力,也更有典型性。选择案例时,一是要避免‘炒冷饭’,二是要具有普遍性,能挖掘出案例背后的问题。在选取的过程中,除了新鲜性和代表性的前提,更要有指导性,一个好的案件,不光要有社会价值,还要有传播价值。由于精益求精因而取得很好的收视效果,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介和赞扬。全国不少中小学还开展了写读后感的活动,使全社会认识到,学生自律是必要、家庭保护是基础,网络保护是重点,司法保障是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未成年人保护才能落在实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守护明天》作为一档普法节目,真实地展现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热点和痛点。节目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透视问题背后的成因,传播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创新举措,向公众传递法治的力量。专家、学者站位高、针对性强,解读深入细致,并呼吁通过制度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更好地促进全社会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开展。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高级编辑。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