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用伟大的长征精神汇聚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凯发注册平台

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用伟大的长征精神汇聚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陈新光
2016年11月03日

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以后,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用史诗般的语言,全面高度评价了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80年过去了,但是经过岁月磨砺和历史积淀的伟大长征精神历久弥新,正成为鼓舞和激励我们向着光明未来胜利进军的一面精神旗帜。

长征是宣言书--科学把握长征精神的内涵

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就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和人民军队革勇往直前革命精神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品格的集中展示,其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悠悠长征史,就是红军以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奏出的时代精神凯歌,漫漫长征路,就是红军用钢铁般的坚定信念为地球系上的最美丽的红飘带。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红军力量锐减,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必然成功坚定信念的鼓舞下,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就是这样一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队伍,看似羸弱不堪,实际上却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革命队伍。他们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跨越重重关山,最终到达胜利彼岸;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基因。在长征这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演绎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观。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高山,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江河,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草地,以及天上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军的围追堵截,构成了这场闻所未闻的战争的大背景。红军将士缺医少粮、弹药匮乏,日晒雨淋、风餐露宿,草根果腹、树皮充饥,面临着艰苦的卓绝环境。四渡赤水河,回旋乌蒙山,飞夺泸定桥,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谱写了闻名世界的英雄史诗,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精神价值、永远砥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问题,是长征精神的精髓。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曲折坎坷走向蓬勃发展的重大转折,其背后是党的思想领导的重大转折。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来指导中国革命,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其实质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并最终取代教条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经确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自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结束,都是党中央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造性解决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成功实践,把中国革命引向更大的胜利;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坚决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统一,是长征精神的突出特征。长征中,红军将士更是以铁的纪律维护团结统一,使全党全军凝铸为具有统一意志的坚强战斗堡垒。长征期间,各路红军虽然独立实行战略转移,但在争取革命胜利这个总棋盘上,又都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粉碎了敌人企图分割歼灭红军的图谋。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我们党和红军将士又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维护和促进了全党全军的团结统一;依靠人民、患难与共。坚持在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是长征精神的鲜明特色。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党和红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植根人民、依靠人民,同人民形成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共同目标的必然结果。长征是军事上无后方依托的艰难远征,但党和红军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军队的群众纪律,从而在政治上发展出极为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就从根本上增强了党和红军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不仅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开仓济贫,帮助群众废除苛捐杂税,使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人民群众自发地起来做革命队伍的"后盾",积极支援和协助红军作战,不少民众还参加了红军队伍。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下,党和红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御敌长城,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

长征是宣传队--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是宣传队,"这昭示着长征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8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进一步深刻认识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情回溯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全面总结了长征的历史经验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高度肯定了伟大长征精神,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是要做到:一是要创新中国理论的精神源泉。长征精神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全局性问题,从思想和理论上确保了长征胜利。自那以后,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精神昭示我们,新形势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二是夯实中国道路的精神基石。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精神支柱和厚重基石。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分析了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从此,我们党走上了独立自主走的路并最终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国家由大向强发展关键阶段的实际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三是凝聚中国力量的伟大指南。长征精神使我们党形成了比较成熟、十分坚强的领导核心,进而成为团结凝聚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伟大指南。特别是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到了党的七大,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长征胜利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历史表明,人民的力量只有在正确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汇聚成强大合力。当前和未来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国家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突破向强国迈进所面临的各种瓶颈,亟须进一步凝聚起披荆斩棘、闯关夺隘的中国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汇集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其特有的精神魅力,成为突破国界和时代的伟大事件,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产生了久远而巨大的国际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外对长征的解读和研究,超越了民族、文化、政治信仰、意识形态的界限,丰富了人们对长征价值与意义的认知。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令很多外国人士叹为观止。他们不吝赞美之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史诗"。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是唯一亲历长征全程的外国人。虽然在历时一年的长征途中,他逐步从红军指挥部的舞台中退出成为一个"旁观者",但是在其回忆录《中国纪事》中对长征仍给予了充分肯定。李德认为,"但从政治上来看,长征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国外媒体最早关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是苏联。1935年5月,苏联《布尔什维克》杂志刊登了《在中国红军的前线》一文。7月,苏联《真理报》先后发表了《中国红军的英勇进军》《中国红军的作战活动》《中国红军的顺利推进》等文章,指出长征是"真正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这些报道开始引起西方世界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关注。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到陕北采访红军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震惊了世界。书中,斯诺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1964年,中国共产党人王炳南的夫人、德国人王安娜(原名安娜·利泽)出版的回忆录《中国--我的第二故乡》,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花费10年时间积累大量资料后,于1972年出版的《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她们都在书中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表达了对这一壮举的由衷赞叹之情。1985年,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出版了长达30万字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全景式地再现了史诗般的长征历程。在书中,索尔兹伯里称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著名国际战略学家、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则进一步认为长征的意义绝非"史诗"一词所能限定。1981年7月,他曾携全家来到四川雅安安顺场旅游,参观了在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渡河。回到美国后,他在《生活》杂志上发表题为"沿着红军长征路朝圣记"的文章,对长征的辉煌胜利表达了由衷的钦佩。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受长征传奇故事的吸引,一批批外国人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诠释着长征精神无国界的真谛。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来自英国的青年历史学家李爱德、新闻工作者马普安怀着寻找真实历史的意图,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的进军路线重走长征路。另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外国人,则以一名军人的视角感受着长征精神。以色列国防军退役军官武大卫很早就听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在2005年得以"圆梦",用汽车加步行的方式,利用4个多月时间,沿着红三军团的路线重走了长征路。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受过特种训练,身体素质很好,力量也很大,但长征路上的许多障碍我都不能逾越,真不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过去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已经过去80年了,但它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已经超越时空而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遗产,正如用一年多时间重走长征路的英国历史学家李爱德所言:长征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而且是全球的历史,是全世界人民的历史。

长征是播种机--新长征路上实现中国复兴之梦

80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团结奋进。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风险和挑战。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历史昭示着我们,长征精神作为播种机,在弘扬长征精神中:一是要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定力。从一定意义上讲,长征精神蕴含的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就是强大的战略定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将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历史挑战,给"中国自信"和"中国定力"带来了极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国政贵有恒",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保持战略定力的智慧,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绝不能在根本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二是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保底实力。我国是一个大国,向世界舞台中心挺进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国际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和发展利益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跃升期,强大军事实力是突破国家崛起"安全困境"的保底手段、核心支撑。我们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贯彻"五个更加注重"战略指导,在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备战打赢、军民融合等互为一体的强军战略布局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三是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创新伟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获得持续的发展新动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思想理论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制度文明成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今天,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蓝图绘就、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起强大的力量,砥砺意志、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本文为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