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中国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领军者 -凯发注册平台

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中国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领军者
陈新光
2016年06月03日

二0一六年五月的中国,是旅游业的盛大节日。除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外,5月18至21日,由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国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全球旅游业界知名人士云集北京,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主持了开幕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亲自致辞,大会通过了会议成果文件《北京宣言》。5月20日,由中国国家旅游局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二十国集团(g20)旅游部长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届旅游部长会议主席、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主持会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在这五月缔造了世界旅游的历史。

旅游创造历史,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旅游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认识新鲜事物和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径。201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今后15年内实现消除极端贫困、战胜不平等不公正、遏制气候变化三大任务。议程确立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3项与旅游直接相关。联合国大会还将2017年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发来贺信,非常感谢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共同举办此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盛会,称赞:"这是有关旅游与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一次高级别国际会议。这是一个普遍性、综合性、具有变革意义的议程,旨在激励各方采取行动、消除贫困,在未来的数年中能够建设一个更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当前,我们正在全力准备,以迎接2017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通过旅游建立一个更安全、更包容、更繁荣和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当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需要寻求新动力。旅游作为增长最快、最具韧性的产业部门之一,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据世界银行估算,旅游业每消费1美元,可为全球带来3.2美元的经济增长。目前,旅游业贡献了全球约10%的gdp、30%的服务出口,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在接受采访时说,旅游业是增长最快的社会经济领域之一,目前占全球就业的1/11和全球贸易的6%。2015年全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较去年增加4.4%,2016年一季度增长超过5%,高于增长预期。旅游业能够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促进就业、吸引投资、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g20旅游部长会议上,据了解g20成员作为世界各地区主要的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代表,拥有全球9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贸易额以及三分之二的人口,同时亦为全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出境客源市场。目前,g20旅游部长会议已成为二十国集团成员经济体间发展旅游合作的重要机制。在这6年间,g20成员入境旅游人数由6.6亿人次增长到8.3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由7470亿美元增长到9200亿美元。

旅游业是中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力军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旅游的文化传统,许多先贤达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旅游名篇佳作。特别是明代著名学者徐霞客一生游历四方,"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历经30多年的游历所撰写的《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观察和记述自然的世界地理名著,又是描绘"阅尽人间春色"的旅游巨篇,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即5月19日,现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日。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着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巨大。中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全国人大颁布了《旅游法》,国务院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目的是把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交通条件日趋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旅游。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旅游由少数人的奢侈消费变成普通百姓的必需消费。2015年,国内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并重的局面初步显现,中国居民国内旅游已突破40亿人次,其中,自由行达32亿人次,人均消费1000元左右,支出额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0%,境外消费超过2000亿美元。出境游客超过1.2亿人次,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万多亿元。同时,中国旅游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舞台。中国各地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链条也长,适合各层次的劳动力就业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过去5年,旅游业投资年均增长40%,2015年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比上年扩大10个百分点。国家旅游局预计,2016年全国的旅游投资将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目前,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近2800万人,加上间接就业总计吸纳8000万人就业,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0%。旅游是人与人最直接、最自然的交流方式,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纽带、和平的使者。旅游业还是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高架桥,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人往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在促进人文交流中的作用,目前已确定了150多个国家作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还先后与俄罗斯、韩国、印度、美国等开展"国家旅游年"活动。

2009年当选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并在2014年连任,曾多次访华并对中国旅游业情有独钟的塔勒布·瑞法依,见证了中国旅游发展黄金期,对于中国的旅游他甚至耳熟能详,顺手拈来。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塔勒布·瑞法依秘书长认为,对世界旅游业而言,中国地位举足轻重,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领军者,中国具备继续引领世界旅游增长的全方位条件。他认为,"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不断增加的收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对出境旅游的政策支持,中国出境游客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28亿人次,中国旅游市场出入境游客数量达到近2.5亿人次,这一数据足以改变世界旅游版图。与此同时,中国跻身第四大入境旅游国,国内游市场也令外界瞩目。对世界旅游业而言,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塔勒布·瑞法依秘书长还不止在一个场合表示,选择在北京举办这样一届旅游领域顶级的盛会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国政府"一拍即合"的结果。他认为:"中国在旅游行业已经拥有了世界旅游领导者的地位,本次大会的召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一个历史性的会议,非常成功且非常重要。"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认为,中国旅游业天然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特征,尤其是"共享",它对打破城乡分割、国家地区藩篱,具有先锋的作用。中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旅游促进就业、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政府推动旅游、旅游 发展战略、旅游厕所革命等方面都获得了许多经验,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走可持续旅游之路,实现包容发展

旅游业是增长最快的社会经济领域之一,旅游业能够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促进就业、吸引投资、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鼓励创业。鉴于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5月19日,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通过成果文件《北京宣言》恰逢其时。宣言紧扣旅游促进发展与和平这一主题,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效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线,阐述各方共识和主张,实现世界经济早日走向恢复性增长。

(一)实施国际旅游合作计划,为世界经济复苏加油助力

旅游作为增长最快、最具韧性的产业部门之一,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据世界银行估算,旅游业每消费1美元,可为全球带来3.2美元的经济增长。目前,旅游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未来15年,国际游客数量将由12亿人次增长至18亿人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近发布了《可持续旅游: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有效工具》主题报告,会议审议并通过《第七届g20旅游部长会议公报》。公报指出,g20国家旅游部门一致同意,推动旅游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完善旅游政策,构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促进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推动更高水平的合作、融合和包容发展。加强更广泛合作,以应对旅游便利化所造成的加强安全方面的诸多挑战。为进一步促进世界旅游业发展,中国政府倡议实施国际旅游合作计划,共同营造更加便利的旅游环境,呼吁各国应进一步放宽签证政策,简化入境手续,开辟更多直航,为游客观光、购物提供更为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南北和南南旅游对话与互利合作,促进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发达国家应增加官方发展援助和贸易促进援助,提升最不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能力。发展中国家应将减贫目标纳入旅游政策,提高旅游业对青年、妇女、土著居民和弱势群体就业吸纳能力,确保贫困和边远地区共享旅游发展机遇和成果。中国政府承诺将在未来5年实施50个国际旅游合作项目,包括开展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派遣专家提供旅游业规划咨询,培训一批中文导游和管理人员,提供1500个来华人员培训名额。中国愿与各国一道,本着开放、创新、互利共赢的精神,共同推动全球旅游业包容、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造福各国人民。

(二)发展旅游业,实现减贫贡献最大化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功能,能够为所有的国家带来更多增长,旅游业对减贫的贡献最大,是实现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为此,减贫也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优先考量和重点工作之一,发达国家应增加官方发展援助和贸易促进援助,提升最不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能力。发展中国家应将减贫目标纳入旅游政策,提高旅游业对青年、妇女、土著居民和弱势群体就业吸纳能力,确保贫困和边远地区共享旅游发展机遇和成果。中国是世界旅游大国,既是最大的旅游输出国,又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中国通过发展旅游业消除贫困的决心大、效果好,得到世界各国的好评。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政府制定了通过发展旅游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宏伟规划,特别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其目标是未来五年内通过发展旅游业使1200万人口脱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中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那些地方发展工业、农业受到很多限制,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地方依靠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脱贫。同时,旅游业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人们的视野开阔了,思想观念更新了,精神状态改变了,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旅游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旅游业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是典型的绿色产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更多是理解为直接开发利用,搞的是挖山伐木、涸泽而渔,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持续。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保住了绿水青山就保住了财富之源,从而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促进旅游业发展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大力倡导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统筹旅游景区开发和保护,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推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由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旅游业是无边界的产业,包容性强,融合度高,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从全域、整体和联系的视角来认识和发展旅游,是一种协调、开放的发展模式,它是一整套基于旅游业的综合施策,是一种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浙江省较早地探索全域旅游模式,制定了全域大景区旅游规划,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以桐庐县为例,近年来,该县抓住浙江省唯一的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机遇,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最佳途径,紧扣"风景桐庐、全域旅游"这条主线,精准谋划,创新发展,基本形成"产业因全域旅游而更兴旺、城乡因全域旅游而更美丽、百姓因全域旅游而更富有"的全域全业全民发展格局。

(三)实施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旅游产业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强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纷纷实施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旅游产业。为最大程度发挥旅游在促进绿色增长、就业和包容发展方面的作用,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全域优化配置资源、全域统筹规划建设、构建全域综合管理体制、全域发挥旅游 功能以及全民共建共享旅游的转化,这不仅是中国旅游自身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也是中国旅游业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现实举措。虽然中国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特别是高品质、有创意的旅游项目和服务短缺。现代旅游业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这是一种新经济,不仅促进农产品消费和升值,也带动更多适应群众需要的工业品开发,其关联产业达110多个,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都超过80%。"一业兴,百业旺"。2015年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直接贡献率为4.9%,综合贡献率达10.8%。但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出游次数和旅游收入还将翻一番,届时中国旅游业投资规模有望达到目前的两倍。为此,中国将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抓,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和旅游投资促进计划,落实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旅游市场的举措,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以改革开放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中国将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和信息化等硬件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监管,使中外旅客享受更加便捷安全、多彩快乐的旅游之美。中国还将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 "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养老养生游,并与"互联网 "相结合,在促进旅游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的提质增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做优做强中国旅游业,迫切需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国内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都表明,拆掉有形无形围墙,可以做到"告别门票、更加经济"。要从封闭的旅游向开放的全域旅游转变,从景区"墙内"管理向全域综合管理转变,拆掉景区"门票经济"围墙,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大势所趋。全域旅游发展符合世界旅游发展潮流,旅游部门要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构建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更多群众参与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旅游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能为子孙后代谋福祉, 要发挥旅游的和平桥梁作用,为促进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开放包容作出贡献。旅游可以加深理解、减少偏见、增进包容,在促进世界和平中有着独特作用。当今各国都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突发事件,维护游客安全,坚决反对一切针对游客的恐怖行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营造更加自由、便利、安全、舒适的旅行环境。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
")); //]]>
网站地图